八月远方 - 动态 - 第 22 / 1320 页
2025-07-17 17:00

台积电:H20恢复对华销售是很好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5-07-17 16:26:21


7月17日,台积电高管在第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就H20恢复对华销售表示,目前没有看到更多信号,但确实是很好的事情。中国是很大的市场,是很积极的消息,对公司是很好的事情;现在还不认为是合适的上调指引的时间,有可能下季度。(证券时报)


来源:36氪

 

2025-07-17 17:00

拓荆科技: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1%至108%

发布时间:2025-07-17 16:23:00


36氪获悉,拓荆科技公告,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1亿元至12.6亿元,同比增长52%至58%;净利润2.38亿元至2.47亿元,同比增长101%至108%。公司积极把握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战略机遇,依托薄膜沉积设备和三维集成领域的先进键合设备及配套量检测设备的技术领先优势,产品成熟度及性能优势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来源:36氪

 

2025-07-17 17:00

中马互免签证今起生效,近半年微信支付在马交易量和交易笔数均实现数倍增长

发布时间:2025-07-17 16:17:30


36氪获悉,7月17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互免持公务普通护照和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正式落地生效,持中马两国普通护照的公民可免签入境对方国家,单次停留最长30天。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已成为今夏中国游客出境游Top 3目的地,近半年微信支付在马交易量和交易笔数均实现数倍增长,马来西亚商家接入微信支付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微信支付与马来西亚支付公司PayNet合作,中国游客直接扫马来西亚的DuitNow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来源:36氪

 

2025-07-17 17:00

湖北孝感智能传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成立,出资额20亿元

发布时间:2025-07-17 16:14:17


36氪获悉,爱企查App显示,近日,湖北省孝感市智能传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出资额2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创业投资、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合伙人信息显示,该企业由孝感市高创投资有限公司、孝感市高新产业招商有限公司、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来源:36氪

 

2025-07-17 17:00

恒指收跌0.08%,恒生科技指数涨0.56%

发布时间:2025-07-17 16:10:36


36氪获悉,恒指收跌0.08%,恒生科技指数涨0.56%;生物医药、汽车板块领涨,乐普生物、药明巨诺涨超20%,百济神州涨超10%,理想汽车涨超9%;贵金属、建材板块跌幅居前,东吴水泥跌超6%,灵宝黄金跌超5%;南向资金净买入18.55亿港元。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这届打工人,开始靠租车延长周末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7:45


论当代打工人对假期的渴望有多强烈?

看看社交媒体就知道了。神仙公司“上四休三”的考勤制度屡上热搜,各种“想要自由”的打工人周边被买成爆款,甚至“等放假”都被打工人评为了人生的四大期盼之一……

年轻人想要个属于自己的自由假期,咋就这么难?就连看似唾手可得的周末,都快变成“奢侈品”了。

今年年初,26岁的杨洋放弃了北漂,决定回老家——一座二线城市发展。面试了好几家公司,杨洋发现老家不光没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就连找个双休的工作都很难,“我们这交五险一金是犯法,双休是犯天条。”杨洋说。最终,杨洋无奈入职了一家初创公司做行政,月薪5k,还大小周轮休。虽然周六上班经常是摸鱼刷手机,活儿不多,但只要人坐在公司,杨洋就觉得自己的休息时间被无情地偷走了。

为了“回血”,每个周日杨洋都“长”在家里的床上,就连朋友约她去打卡新开的网红餐厅,都没有了兴致,“中午十一点起床,做个饭做点家务,转眼天就黑了,哪还有出门的力气?”

甚至有网友算过一笔账,发现在1年之中,大小周轮休的打工人要比双休的多上26天班,而如果按照工作40年来算,大小周的打工人要比双休的足足多上1040天班,相当于多上了4年班。看着扎心的数字,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哀嚎,“轻易别碰大小周的offer!!!”

 

《机智的医生生活2》剧照

不光是杨洋,经常被朋友羡慕“时间自由”的自由职业者Cindy,其实也在因为没有周末而“有苦说不出”。

作为乙方,Cindy要自行和客户对接,要做运营,要写策划,还要想文案,“一个人当一个团队用”,但这不算啥,“更难受的是你得24小时在线”,客户消息就是最高指令,秒回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尤其是每周末和朋友出门,Cindy的必备三件套都不是粉饼、口红、湿纸巾,而是电脑、充电宝和电脑充电器。外出旅行更是想都不敢想,生怕美丽的景色和心情同时被各种琐碎的工作玷污,“打工人没有周末自由,自由职业者甚至没有自由。”

怎么感觉打工人与周末的关系,越来越像一座围城了?“后浪研究所”曾发布一篇《2024打工人周末外出报告》,数据显示,按照每个月有8天周末来看,年轻人的月均外出天数为3.4天。打工人当然渴望周末,希望把周末物尽其用,榨干它的每一份价值,却也“恐惧”着周末。

社交媒体上,有人说自己在上班后产生了“周末焦虑”,总感觉周末如果不做点什么就去上班,就是对假期的白白浪费,明明之前上学的时候,就算周末在家躺着、或者是漫无目的地闲逛都很快乐,但上班后怎么感觉去哪也不好玩,“甚至周一才上班,怎么周日的下午就开始焦虑了?”

打工人的周末,不光被工作“绑架”,还被困在各种远距离通勤里。

去年,北漂女孩欣欣的好友也来到北京发展,俩人一开始都憧憬着月月相聚,一起过周末,结果却被现实啪啪打脸——欣欣住在朝阳,朋友住在海淀,见一次面至少要1个半小时,俩人见面的频率只能从每个月一次降到半年一次。周末刷朋友圈,看着同事、朋友去京郊露营烧烤,欣欣只能对着地图上几十公里的距离望而却步,想着自己“要是有一台车就好了”。

拥有一辆车,意味着自己的活动半径可以从地铁周边直接拓展到城郊甚至省外,意味着自己不用再掐着末班车时间调整行程,意味着刮风下雨天也能有个遮风挡雨的个人空间,意味着堵车时还能有个临时KTV和私人影院解解闷,更意味着困了能有个不会被外人打扰的打盹儿之地……

当然,对于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年轻人来说,想要买辆车也没那么容易。

毕竟大玩具的成本着实不低,在预算范围内的车总是有些缺憾——不是油耗高,就是动力差,或是驾驶体验不高,但那些一眼看中的车,却又总被价格劝退。而且买车前还要做各种功课,买油车还是买电车?是趁着上新有优惠购买,还是等年末降价时买?是等着换代时买,还是早买早享受?几个月都做不下决定。

于是,一部分年轻人发现了新大陆——租车,已经成为早日开上自己Dream car的性价比之选。

今年年初,欣欣和朋友同时拿到了驾照。每到周末,俩人都不加班的时候,就开始琢磨租车去哪兜一圈,不是从朝阳开到大兴,去北京野生动物园喂猴子,就是沿着长安街开到门头沟,去山上看日出。甚至在突然兴起想开车时,都能随时租辆车,一边唱歌一边兜风。

 

欣欣拍摄的动物园的猴子

Cindy也在被种草了几个绝美露营地后,挑了个没那么忙的日子,和朋友租车去打卡。后备箱塞满零食、烧烤架、拍照装备、桌子、露营椅,在落日余晖下,和朋友们一起烧烤,聊天,甚至打牌……那一刻,工作的疲惫烟消云散,Cindy终于懂了朋友说的“露营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租车去露营的Cindy

年轻人开始用租车探索城市的边际,打开生活的边界。有人会专门在周末租车,带着孩子去周边游,或是和另一半一起来一次短途游,真正实践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发现换个城市的约会似乎更有滋有味;也有人在周末租上一辆车,逃离城市,驱车去乡间、去岛上,看一看工作日看不到的自然美景,吃一吃没有被社交媒体捧红的本土美食和苍蝇馆子,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节奏……

转动的车轮,带给年轻人的不只是目的地的打卡,更是对生活节奏的重新掌控,以及对周末主动权的重新夺回。而租车,让这种“短暂逃离”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想在租车中给周末来场说走就走的短暂逃离,光有冲动不够,一辆好车和一个靠谱的租车平台也是关键。

毕竟在租车路上踩的坑,可能比你开车路上遇到的坑还要多。

有多少年轻人第一次租车时,面对五花八门的平台、车型和租车方案,还没上路就懵了,怎么租一次车要做的功课比旅一次行还多?更别提有些平台还车点少得可怜,取、还车还得来一次长途跋涉,宝贵的周末时间全都被浪费了。

所以,周末“自由行”的第一步,或许是先选择一个靠谱省心的租车平台。而神州租车,作为一个费用透明、服务有保障的租车平台,服务范围涵盖了全国数百座城市,机场高铁站都能取还,自然成了很多租车党的安心之选。

这个暑假,神州租车也搞了个大动作,云端车库重磅上线超万辆新车,不同车型精准匹配租车人的用车需求,给打工人的出行计划狠狠助推了一把。

想低成本轻装上阵,没有负担地说走就走?经济小车和新能源车随时待命。无论是在读大学生,想要在周末和宿舍来一次团建,还是刚毕业的职场打工人,想要来一次短暂的职场逃离,都能油门一踩,烦恼暂抛,轻松出发。

追求出行品质和乘车体验?商务豪华B级车安排上。再也不用因为坐着不舒服导致胳膊、腿散架,就连路上临时要处理工作,后排都能化身为你的移动办公室。精致出行,就得从坐得舒服开始。

还有动力十足的SUV和能装下全家的6座、7座的MPV,专治各种“人多装备多”。无论是想带着爸妈和孩子,拽上身边所有朋友,一起自驾出行,奔赴山海,还是热爱钓鱼、露营的装备党,想要带着所有装备来一次沉浸式撒欢,空间和动力,统统给你自由。

甚至想“尝个鲜”时,su7 ultra 、问界 、豹8 无人机版等“流量明星”车型也闪亮登场。无论你是心痒想要体验新科技的汽车玩家,还是纠结“要不要下单”的围观群众,都能来亲自把把脉,借此过把瘾。

目前,神州租车已经超过16万的车队规模,给你每一次“说走就走”的冲动都能兜底——无论你是心血来潮想周末去追个日出,还是临时组局带朋友去郊外邻省撒欢儿,甚至是在热门旅游城市突然想租车自驾,都不用担心“没车可开”的尴尬与落寞。

当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开始用行动告别“躺尸周末”,神州租车提供的不只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把开启自由周末的钥匙。

或许这才是理想周末该有的模样——选一辆自己心仪的车,一脚油门,把KPI和会议通通甩在身后。不受距离限制,不受时间约束,驱车奔赴目的地,逃离工作状态下的高压,找回生活中本该有的松弛感。而神州租车,也在这条“夺回周末”的路上,搭载着每个年轻人,把生活的方向盘重新握回自己手里。

 

 

你的周末都是怎样度过的?

你会租车过周末吗?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中国创新药「卖爆」海外!港股60%大涨,泡沫还是起点?

发布时间:2025-07-17 08:50:00


文 | 海若镜 胡香赟

这个夏天,港股创新药的行情热浪仍在继续。

今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药企股价狂揽逾3倍涨幅,更有数家公司股价翻番。创新药企赴港IPO热潮再起,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十余家重量级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另有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其中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占了将近2/3。

近期港股创新药板块的复苏及上涨,催化剂是创新药大额海外授权BD交易频发;本质驱动力是外资回流、南下资金带来的充裕资金,能够兑现企业基本面价值。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过70笔,首付款总额达到33亿美元,交易总额达到480亿美元。BD仿佛成为创新药企的市值管理“核武器”,几乎“拿到BD者必有涨”。甚至有企业提前发布BD“预告”,吸引资本、拉高股价。

个股消息层面,时常存在难分真伪、高低的“噪音”,但出于对中国创新药板块的看好,港股创新药ETF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选择。多家港股创新药指数产品,高调强调“创新药纯度”、“累计涨幅超60%”等,吸引全球资金涌入。

券商投行和咨询机构也积极投身于此次新药浪潮。在三生制药和辉瑞那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的BD交易之后,6月下旬,花旗研究盘点了中国药企的潜在/已实现交易,并提出以“BD交易价值除以市值”的结果,来评估BD价值在股价中已体现的程度,指出歌礼制药、复宏汉霖、和誉医药、君实生物等公司这一比值较高,暗示投资价值。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BD规模

那么,未来港股创新药走势将如何发展?由BD交易引发的市值风潮能否持续爆发?如何评估BD交易与公司市值/估值的关系?四位专注于医疗健康赛道的投资人和从业者,向36氪分析了他们对港股创新药行情走势、BD趋势的看法,共识与非共识并存。

共识包括:中国创新药企的资产质量、临床试验数据可靠性已经得到跨国药企普遍认可。跨国药企在中国的BD策略,从过去成本和机会导向的“捡漏”,转变为放在全球研发管线体系中、进行比对挑选的“战略布局”。

趋势方面,三位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BD会持续活跃,且热门方向仍是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异性皮炎、红斑狼疮等)、代谢病(减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但普米斯生物首席商务官包骏认为,接下来BD市场节奏会慢下来。近两年新药BD爆发,是因为中国Biotech攒了十几年的临床数据集中释放。但现在肿瘤、自免两个热门领域的成熟管线基本都被扫过一轮,未来更多机会可能藏在CNS(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此前不太热的领域。

对BD交易价值的评估,受访者都认为:核心在于首付款和近期可见的里程碑付款;太远期的销售分成变数太大,参考价值有限。透过交易结构,能够看出买卖双方对资产价值的预期。

更进一步,中国创新药的BD交易价格,正不断接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卖新药资产的价格。就首付款而言,常规情况下,进入一期临床的产品首付款一般是小几千万美元,进入二期临床在5000到1亿美元之间,进入三期临床在1亿美元左右。若首付款超过1亿美金,则说明有多个买方在争夺该资产。可按这一行情,对照新BD交易的首付款及资产受认可程度。

 

36氪整理制表

对于港股创新药的未来行情,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丁亚猛认为,港股正从制造业估值体系切换到创新资产估值体系,在资产成熟、BD变现、资金回流等多重催化剂下,港股创新药有可能持续走高。

华盖资本首席投资官王珣认为,目前市场已经恢复到2021年高点时的40%,接下来可能还有20%的阶段性修复空间。

一位匿名的生物医药投资人则指出,即便出现少数新药管线被买方退回,也不代表系统性风险,只要不存在临床数据造假等核心违规问题,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声誉就能保持。如果此番港股行情不被过度透支,大概率可以震荡中上升。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经编辑):

 

(2024年11月,BioNTech以8亿美元对价收购普米斯生物及核心双抗药物PM8002;今年将该药物以15亿美元首付款、共计9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的对价出售给跨国药企BMS)

今年的港股创新药行情上涨,BD交易可以说是核心因素之一。当然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股生物科技公司表现不太好,所以有些资金会跑到亚洲来。现在港股市场非常认创新药企的BD能力,甚至已经成为登陆港股的“隐形门槛”。据说,现在如果创新药企没有BD,想上港股还挺难的。

以前,大家虽然对BD出海有热情,但仍觉得价值兑现的最好证明是产品商业化。而且,卖完管线权益,公司剩下的资产还够不够上市?市场对此存在疑虑。但映恩生物上市IPO,让这个疑虑逐渐消除,他们还没有产品获批,但已经做了很多BD。(注:映恩生物多款新药的BD交易潜在总交易额超过50亿美元,公司2025年4月上市至今,总市值已突破250亿港币)

如今,投资者的思路变了,一家创新药企能够将管线授权出去,验证了公司在研发和BD等方面的能力,那未来他们一定还可以再接着BD,所以能做BD的公司受到了市场投资者的重视和青睐。

这种变化,与国内创新药BD市场越来越成熟有关。

2023年,业内讨论比较多的是肿瘤ADC(抗体偶联药物),但现在BD的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比如双抗;药品对应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比如自免、代谢等等。另一方面,国际上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也越来越认可。买方更加多样,不仅是跨国药企,中小型公司、基金都来中国买管线。

所有公司都会关注行业动向,也会有些“扎堆”效应。看到其他跨国药企的BD交易频出,原本没有出手、或总部反应比较慢的公司也会审视内部流程,并做出改变,会更重视中国公司选送过去的资产。

因为中国资产质量受到了认可,且来看、来拿管线的买方增多,现在中国创新药的BD交易价格,不断接近美国Biotech做BD的价格。如果买方刻意压价,就不可能拿到好的资产。

 

2025年H1,肿瘤领域中国资产贡献了全球首付款的近50%

从交易执行的角度,我比较关注买方是谁。如果BD的买方是跨国药企,意义比较大,说明这个产品被仔细调研过、质量过得去,买方也是真的重视这部分市场。如果是NewCo交易,基金的钱也不会随便投,而且NewCo公司通常都是单一资产,也会很重视产品的后续开发。

前两三年,不少人说“中国创新药被贱卖、压价”,我觉得完全是自己想象。如果是和跨国药企做交易,价格基本都是合理的。

因为,评估创新药资产价值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业内在方法学上也有共识,常用的是NPV(净现值)估值模型等工具。只不过,买、卖双方在某个具体管线的市场前景预测这类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分歧,比如某个适应症将来的市占比究竟能到多少?这需要在后续的谈判中逐渐达成共识,也可以通过设置里程碑付款来解决。

就首付款而言,常规情况下,进入一期临床的产品首付款一般是小几千万美元,进入二期临床在5000到1亿美元之间,进入三期临床在1亿美元左右。这其中也有一个变数,就是是否有其他买方竞价。如果只有一家在谈,首付款很难谈得非常高。我们现在看到的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BD交易,大概率是同时有几个买方在抢。

不过,像三生制药和辉瑞的“天价”交易(SSGJ-707,PD-1/VEGF双抗,双方达成了12.5亿美元首付款、60.8亿美元总价)也具有偶发性,肿瘤双抗药物之所以热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AK112在单药“头对头”三期临床中打败了“K药”,刺激了市场。

这个是很难重复的。试想一下,如果百济神州把它头对头的BTK完全BD出去,那商业价值也会非常高。以后会有很多BD管线跟美国资产做完头对头临床试验、才拿来卖吗?不可能。

所以,BD价格不可能越来越高,做到二期临床的管线,首付款5000万到1亿美元才是常态。

而且,未来整个BD市场的节奏大概率会慢下来。这两年行情爆发,是中国Biotech攒了十几年的临床数据集中释放的结果。但现在,肿瘤、自免两个热门领域的成熟管线基本都被扫过一轮了,对那些曾在热门靶点“抢夺战”中败下阵的买方来说,可能还会再看看市场中有哪些同类型的产品。

比如我个人认为,PD-1/VEGF领域或许还能再出现1到2个交易。至于其他的机会,可能藏在像CNS(中枢神经系统)等之前不算太热的领域里。

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一些变量。比如,会不会有更多海外基金来中国“淘货”?相较于跨国药企,他们会愿意看处在更早期研发阶段的管线,或者直投,这有可能导致早期项目的BD交易量继续上升;另一种布局方式是,把美国的资产拿到中国来做研发,这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今年4月,映恩生物IPO发行了近200亿港币,超出我们的预期(华盖资本2021年B轮投资了映恩生物),也让我意识到港股行情正在系统性修复。如果放在去年或者两年前,肯定发不了这么高的金额。

5月,三生制药和辉瑞的交易,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也出人意料,刷新了中国新药BD的首付款记录。2023年,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ADC巨头Seagen,本以为近两年他们会消化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又做了一单大交易。

过去五年,中国创新药企的海外授权一直在线性增长,这得益于产业积累,中国药企开发出了一些best in class产品,跨国药企愿意花钱来买这些资产。每个跨国药企都有各自的BD关注点,像辉瑞要强化肿瘤、赛诺菲对自免感兴趣、阿斯利康是肿瘤加呼吸、诺华关注心血管疾病等等,但肿瘤药仍是比较重要的基本盘,同时自免和减重也成了重要方向。

七八年前,跨国药企很难在中国找到看得上的新药资产,他们在国内也没有专门的 RD Search & Evaluation团队,我当时所在的 Corporate BD部门,主要是做公司并购、license-out、资产剥离等大交易。

但最近这三五年,跨国药企都招了科学研发背景的人加入BD团队,做早期新药项目的发现与研究,像艾博维等外企都扩充了新BD团队来挖掘早期管线。除了在本土互动,中国药企创业人在国际会议上的路演和交流,也会加速海外BD的推进。

考虑到美元走弱、美国政策稳定性及资金流向等,我觉得未来一年创新药BD还是会延续上半年的走势,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向都可能产生大交易。

BD交易本质是谈判博弈的过程,交易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后续的特许权使用费,通常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要看企业希望前期获得更多现金,还是更看重后期的里程碑付款、特许权使用费。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BD交易很难直接和公司市值或估值挂钩, 但有BD交易, 特别是和前20大跨国药企的交易, 肯定是very nice to have.

新药管线的价值评估,业内有NPV(净现值)估值模型等基础工具,会纳入资产上市时间、销售峰值、成本、折现率(discount rate)等预估参数,来确定收益分配框架。当然预估时间越早,不确定性就越强。如果项目进入临床试验三期,特许经营权费率可能会超过10%;一期、二期费率是个位数(比如3%、5%),但这些也都不绝对。

现在,我最关注的就是BD交易首付款,再加上近期的里程碑付款额。太遥远的特许权使用费,不确定性太强;即便总额很高,意义也不大。

未来的港股行情,很难准确预判,但我觉得应该不会太差。很多资金都要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目前港股大概恢复到了2021年创新药行情泡沫高点时的40%,可能还有20%的空间。

最近申报港股IPO的企业很多,创始人们都想加快进度,抓住最近这一年的时间窗口冲上市,但可能真正有实力、能成功上市的还是少数。监管方也会通过发“绿条”等把控上市节奏,不至于一下子涌上太多家。最近我们也有被投企业拿到了绿条。

具体而言,我更关注纳入港股通的公司,大公司的稳定性、安全系数更强;一些小市值公司涨跌起伏太快,很难准确判断。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月K线图

2024年底,我就关注到港股创新药的复苏,“点火器”是康方生物AK112在单药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中击败“K药”,这一突破引发了全球对双抗肿瘤药的热情追逐,直接推动了普米斯、三生制药等同赛道的后续交易。这说明跨国药企开始真金白银、大手笔地为中国早期创新药买单。

2024年Q4至2025年Q1,港股18家药企达成24项BD交易,翻倍增长;首付款超5亿美元的交易达6笔,而此前三年累计也只有3笔。

药企创始人的心态也明显变了,经过前两年的“历练”、“被教育”,现在反而更稳健平和、也更主动了。过去很多创始人是等着BD机会上门,自己主要精力在融资、公司运营上,今年相当一部分创始人在主动出击BD机会。因为一个BD机会,如果自己没抓住,可能就成了竞争对手的囊中之物。

上半年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些处于IND或早期临床阶段的管线,能拿到很高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条款,这说明买方愿意为“First-in-class”的潜力下重注。比如三生制药和辉瑞的肿瘤双抗交易,首付款直接给到12.5亿美金。既往对于这类交易,跨国药企可能更偏好联合开发、双向授权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的巨额现金支付。

前几年,跨国药企选购中国创新药资产,有一定“机会导向”,出于成本效率、进入市场等考虑来洽谈。而2025年,更多买方将中国资产纳入了全球靶点布局体系里去评估,进行战略性筛选。而且交易架构、估值逻辑也发生了系统变化,除了临床试验数据,买方也十分重视靶点验证、作用机制、适应症组合等。

所以,对于中国药企而言,不仅要看临床数据,还要思考“如何定义一个全球策略”,包括药物差异化、跨适应症能力、合规策略等,来打动跨国药企的战略团队。

交易的方式方面,今年和前两年相比,大多数早期项目(临床前-I期)还是采用了Option-based license(如先签框架、预付款低、未来选择权),即买方避免在不确定性高阶段过度下注。支付结构方面,更多采用“小首付款+重里程碑+共同承担开发成本”的模式,强调“风险共担”。今年3月默沙东和恒瑞关于心血管药HRS-5346的交易中,就采用了这种交易方式,来“风险共担”。

大家的体表温度都能感觉到,港股IPO回暖了。2025年上半年,募资额同比翻了7倍多,像恒瑞医药H股一把就融了131亿港元,创了纪录。打新也火了,有些超购几百倍。准上市公司和投资人现在更多的是把港股作为实现产品国际化的平台,完成企业的全球布局。科创板第五套重启,也是利好,但两者定位不同,科创板更适合“研发早期秀技术”,而港股更适合“中后期企业出海闯世界”。

我们当然希望港股的火热行情能一直持续下去。大额BD交易能否持续发生、下半年美元降息等情况,都将决定港股的“火”能烧多久。2025年下半年,我认为BD出海热潮会持续活跃,自免、肿瘤、代谢等大适应症,双抗/多抗、ADC等技术平台,肯定还会有更多重磅交易出现。

未来,港股创新药可能会持续走高。海外机构的投资逻辑很清晰:港股的创新药企兼具了确定性(全球产业链刚需)、成长性(全球授权交易规模年复合增速28%)和独特性(中国技术输出能力全球第二)。

数据也支持这一逻辑,2024年外资通过港股通净买入生物科技板块890亿港元。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里,85%的企业有自研管线,近一年外资持股比例也提升到42%。有观点称港股正从制造业估值体系切换到创新资产估值体系,我非常认同。

未来,刺激港股创新药走高的催化剂,包括:港股创新资产的不断成熟、药企产品管线向后期推进、创新药管线通过海外BD/Newco等不断变现,以及大量人民币南下资金和欧美资金的回流等。

 

2024年一级市场看创新药的人很少,今年上半年看的人陆续又多了起来。因为即使A股的上市政策不明朗,我们还看到了BD退出、港股上市这两条路径。“退出”有了明确通道,机构投药的信心会更足一点。

港股创新药板块沉寂了几年,直到去年三季度之前,有的公司和投资人还认为登陆港股有点“鸡肋”。因为估值起不来、流动性也差。但今年上半年港股“AI+医疗”、“创新药”等板块陆续大涨,让大家信心重归。

我认为,港股这波行情的本质还是资金驱动,外资回归、南下资金涌入是核心变量。一个市场无论基本面怎么变,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才可能把基本面的价值兑现出来。

资金之外,药企BD交易的催化是主线。海外BD动辄几十亿美金的总包,对市场的刺激作用非常直接。不过媒体报道时,常会把整个package都算上,但实际价值要看首付款和近期的里程碑付款,后续的收益分成风险较高。

十年前,我刚入行时,药企主流还是从海外引进管线、或做创新跟随 ,但疫情期间大量资本涌入医疗行业,药企拿到了充足的资金、提高了创新风险偏好,开始越来越多地立项First-in-class、best-in-class管线。到2025年,我们看的很多早期项目,甚至从基础研究层面就是全球最新的。

现在,跨国药企“扫货”也开始往早期走。我们投资的小核酸公司、自免新药公司,有的管线刚刚进入一期或二期,就已经在和跨国药企接触,BD交易路径越来越通畅。投资人也很支持,因为一个BD可能就能cover所有投资人的资金成本。

药企到二级市场上市时,也会受到一级市场声誉影响,像宜联生物、科望生物等做过BD交易,或之前就受机构认可的公司,若到港股,打新可能受到追捧。

未来BD出海的趋势会越来越好。一方面,大药企对优质资产的需求是持续的;另一方面,国内资产的质量在稳步提升。这得益于高性价比的临床资源、完整的配套产业链等等。

即便出现少数新药管线被退回,也不代表系统性风险,只要不存在临床数据造假等核心违规问题,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声誉就能保持。BD出海比较大的变数,可能是美国推出相关的特殊制裁政策。

适应症方面,肿瘤、自身免疫和代谢性疾病仍是大方向。代谢领域,我认为小核酸技术会有比较好的机会。药物形式上,TCE(T细胞衔接器)的热度可能已过高峰,但抗体工程学相关的平台,如各种抗体改造和ADC(抗体偶联药物),依然是中国研发工程师的强项,我觉得会继续诞生交易。

港股创新药企的商业化基本面,确实也在改善。我记得2023年、2024年上半年资本寒冬时,每隔一段时间,市场就有机构会盘点18A企业的现金储备还够烧多久。但现在很少再看到这种统计,因为靠前的一批企业,一方面通过定增获得了融资支持,另一方面药品陆续上市,商业化变现让亏损也在收窄,这让大家对整个板块更有信心。

公司股价会受到各种噪音干扰,包括市场流传的BD交易预期等消息。只要这波行情不会过度透支,别让太多投资者吃大亏、被埋在半山腰,那未来港股行情大概率是在震荡中上行。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金智科技:近期累计中标1.33亿元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项目

发布时间:2025-07-17 15:57:00


36氪获悉,金智科技公告,近日公司成功中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输变电、配网相关项目,累计中标金额1.33亿元,占公司2024年度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7.47%。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长安汽车公司申请多枚小蓝深蓝蓝宝AI商标

发布时间:2025-07-17 15:52:08


36氪获悉,爱企查App显示,近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小蓝AI”“深蓝AI”“蓝宝AI”等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0月,法定代表人为朱华荣,注册资本约99.2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销售汽车、制造汽车发动机系列产品、汽车租赁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持股。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日本对美出口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

发布时间:2025-07-17 15:50:31


日本财务省17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锐减,6月日本对美出口额连续第三个月同比下降。数据显示,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26.7%。受此影响,当月日本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1.4%至1.71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48日元),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呈现扩大之势。(新华社)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金钼股份:上半年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下降8.45%

发布时间:2025-07-17 15:46:27


36氪获悉,金钼股份发布业绩快报,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59亿元,同比增长5.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下降8.45%。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布局,增加高附加值产品自有原料储备,加工板块销量同比略有下降,致使利润总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同比有所下降。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快递服务收费计重“向上取整”,国家邮政局回应

发布时间:2025-07-17 15:43:40


近日,媒体反映部分快递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存在揽收快件收费计重“向上取整”的情况。国家邮政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核查工作,指导相关寄递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优化完善服务收费计重规则,并通过官方、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对外公示(公布),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目前,相关寄递企业普遍参照《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优化了计重收费规则,即计费重量以千克(kg)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至少1位。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持续督导各企业按照已公示(公布)的收费规则开展经营活动,履行服务承诺。(人民日报)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花旗推迟欧洲央行降息预期时间 现预计将于9月降息

发布时间:2025-07-17 15:41:44


花旗预计欧洲央行本月将维持利率不变,并将在9月降息,此前预计将在下周会议上降息。花旗策略师在报告中表示,继续预测欧洲央行年内还将两次降息,但时间已调整为9月和12月,而非此前预期的7月和9月。LSEG数据显示,欧元区货币市场目前对12月前降息的预期概率不高。(财联社)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杭州辟谣“2025年社保基数下限上调至5166元”:假的

发布时间:2025-07-17 15:32:36


36氪获悉,据“杭州人社”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杭州社保基数下限上调至5166元?”“2025社保缴费基数调整通知”。近日,以上信息在部分自媒体平台传播。经核查,此为不实信息。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尚未接到上级关于调整今年社保缴费基数的通知,也没有开展缴费基数调整工作,相关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切勿信谣传谣。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自然》网站:中国AI模型“又一个DeepSeek时刻”

发布时间:2025-07-17 15:30:34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6日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工智能(AI)模型Kimi K2发布后引发轰动,世界迎来“又一个DeepSeek时刻”。中国在6个月内推出第二款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表明这一成功并非偶然。Kimi K2在编程方面的表现尤其出色,在LiveCodeBench(一个专门用于评估大型语言模型编码能力的数据集)等测试中取得了高分。此外,Kimi K2似乎还颇具写作天赋,在一些专业测试中名列前茅。目前,包括硅谷的开源社区等在内的AI开发者都在热议Kimi K2。官方数据显示,其总参数规模达到了万亿级别(1T)。(新华社)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王京涛与德国联邦数字化和国家现代化部国务秘书霍尔舍尔举行会谈

发布时间:2025-07-17 15:28:49


36氪获悉,据网信中国消息,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京涛在柏林与德国联邦数字化和国家现代化部国务秘书霍尔舍尔举行会谈。双方围绕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治理等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同意深化中德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拓展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交流,并就继续开展相关机制性对话达成共识。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Stellantis计划将摩洛哥工厂产能翻番,投资额可达12亿欧元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9:38


当地时间7月16日,摩洛哥首相阿赫努什在该国盖尼特拉主持Stellantis工厂扩建项目落成典礼。阿赫努什称,该项目将动用12亿欧元投资,其中7.02亿欧元将用于供应商投资,到2030年将使工厂产能翻番。此次扩建预计将创造3100个直接就业岗位。(界面)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A股三大指数收盘集体上涨,算力股爆发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1:33


36氪获悉,A股三大指数收盘集体上涨,沪指涨0.37%,深成指涨1.43%,创业板指涨1.75%;算力股爆发,CPO、PCB方向领涨,剑桥科技、东山精密涨停,胜宏科技、沪电股份涨超8%;机器人反复活跃,上纬新材7连板;钛白粉、黄金跌幅居前,金浦钛业跌超7%,山东黄金跌超2%。


来源:36氪

 

2025-07-17 16:00

台积电重申今年资本支出380亿-420亿美元维持不变

发布时间:2025-07-17 14:31:40


7月17日下午,台积电召开法说会,预估第三季度美元营收318亿-330亿美元,平均值324亿美元,季增约8%。台积电并重申今年资本支出380亿-420亿美元维持不变。(界面)


来源:36氪

 

2025-07-17 15:01

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将DOGE的部分裁减内容纳入法律

发布时间:2025-07-17 14:43:30


据报道,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将DOGE的部分裁减内容纳入法律。(第一财经)


来源:36氪

 

2025-07-17 15:01

巴西就关税问题致信美国表示愤怒,并警告称这将对两国经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7-17 14:42:03


巴西政府7月16日证实,已就美国称要对巴西产品加征50%关税一事致信美国政府。信中对美方做法表示愤怒,并警告称这将对两国经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CCTV国际时讯)


来源:36氪

 

2025-07-17 15:00

现货黄金刚刚跌破3330.00美元/盎司关口

发布时间:2025-07-17 14:27:10


36氪获悉,现货黄金刚刚跌破3330.00美元/盎司关口,最新报3329.89美元/盎司,日内跌0.52%;COMEX黄金期货主力最新报3335.50美元/盎司,日内跌0.70%。


来源:36氪

 

2025-07-17 15:00

ScaleAI将裁员约200名全职员工

发布时间:2025-07-17 14:21:55


刚刚被Meta收购的数据标注公司ScaleAI将解雇约200名全职员工(占其1400名员工的14%)和500名承包商。据媒体报道,由ScaleAI临时总裁杰森·德罗格(JasonDroege)向员工发送的邮件内容显示,ScaleAI计划重组Scale生成式AI业务的几大部门,将从16个公司内部小组重组为“最具影响力的五个”:代码、语言、专家、实验和音频。(澎湃)


来源:36氪

 

2025-07-17 15:00

地球上最大火星陨石成交价破纪录

发布时间:2025-07-17 14:20:31


当地时间16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地质与考古物品拍卖会上,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以近53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据鉴定,这是迄今地球上发现的最大火星陨石,其拍卖前的预估价为200万至400万美元。苏富比拍卖行表示,最终落槌价为430万美元,加上各项费用和成本后,官方成交价为529.6万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在拍卖会上售出的最昂贵陨石。买家身份暂未公布。(新华社)


来源:36氪

 

2025-07-17 15:00

美众议院通过加密货币法案程序性投票

发布时间:2025-07-17 14:16:03


当地时间16日晚,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众议院以217票对212票的结果,通过了有关加密货币法案的程序性投票,允许法案进入辩论程序。投票持续了超过8个小时,创下自启用电子投票系统以来的最长时间投票纪录。据悉,此前相关法案已于6月在美国参议院获得通过,此次投票旨在推动允许将加密货币立法提交全院审议的议程规则。15日,在众议院的程序性投票中,超过10名共和党籍议员投下反对票,阻止众议院推进法案的审议程序。(央视新闻)


来源:36氪

 

2025-07-17 14:01

科氪 | 《售价1399元起,荣耀X70引领中端机全面越级进化》

发布时间:2025-07-17 13:36:45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5日,荣耀X70正式发布。这款新品,以防弹级抗跌耐摔、IP69K行业顶配防水、8300mAh第三代青海湖电池三大核心能力突破,构建起行业领先的耐用铁三角体系。荣耀X70不仅是对荣耀X系列科技普惠理念和品质奇迹基因的极致传承,更深度洞察行业现状与用户核心需求,为中端机耐用可靠性的全面提升注入新动能。

构建“耐用铁三角”新标准,荣耀X70定义电子耐用品新方向

理性消费与技术迭代双重驱动下,用户对手机长效耐用品质期待飙升。荣耀X70从耐用品质全视角出发,一举构建集最强抗摔、最强防水、最强续航一体的“耐用铁三角“品质标准,带来内外皆硬核的全新体验。

荣耀X70在上一代“满级抗摔”基础上又有新突破,将防摔高度提升至行业领先的2.5 米,并且首创“防弹衣架构”、应用旗舰折叠屏同源创新材料,通过架构与材料的双重突破,实现十面里外抗摔的出色表现。荣耀X70采用6层抗冲击设计,融合8大行业技术专利,整机内外防护能力相较荣耀X60 Pro提升112%,是行业首个通过SGS金标三防认证,并且通过SGS五星整机综合可靠性认证的产品;机身内部行业首次应用航天级非牛顿流体材料,吸能缓震性能相较荣耀X60 Pro提升300%,既能在跌落时保障机身外部完好,更能显著降低内部元器件的损伤风险。

 

官方图片

在防水性能上,荣耀X70率先在业内实现航海级密封防护。作为主流厂商中首款通过IP69K工业级防水认证的手机,荣耀X70更配备IP69K、IP69、IP68、IP66行业顶配防水认证体系。不仅如此,荣耀X70自研的三层防水架构全新升级,配合16项防护技术及YOYO一键排尘排水功能,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全链路防水保障,轻松应对极端天气、高盐高湿、高温高压等多种复杂场景。

 

官方图片

此外,荣耀X70延续荣耀X系列的超长续航基因,搭载8300mAh大容量青海湖电池和80W超级快充,进一步提升了主流手机品牌的续航表现。作为除旗舰档位首个搭载80W无线充电的手机,荣耀X70也同步支持50W无线车充,覆盖230+款车型,大幅拓展了手机续航场景。

 

官方图片

荣耀X70率先将抗摔、防水、续航三大核心耐用体验推向行业极致,构建起手机“耐用铁三角”品质标准,推动手机行业的耐用标准更上一层楼,也是荣耀坚守技术长期主义的最新成果。

 

官方图片

旗舰配置创新高,荣耀X70让中端机也有高端体验

经过多年迭代升级,荣耀X系列已在用户群体中积累下深厚口碑。“永远可以相信荣耀 X 系列”背后,是荣耀不断科技创新带来的硬核实力。此次发布的荣耀X70更将多旗舰尖端配置带到中端市场,打破价格壁垒,把顶级技术体验带给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全新发布的荣耀X70,不仅拥有行业领先的抗摔品质、防尘防水体系与第三代青海湖电池技术,还带来更多远超档位的超值体验,搭载旗舰同款荣耀绿洲护眼屏,越级支持红外遥控、全场景NFC、立体双扬声器、双频GPS,三频北斗功能,综合配置应有尽有,让过去只属于高端机型的技术和体验惠及更多用户,将科技普惠进行到底。

 

官方图片

荣耀经过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使得其旗舰技术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强。而荣耀X系列作为荣耀科技普惠理念的核心产品,此次的新品荣耀X70在硬核耐用品质和越级超值配置层面再一次突破了行业的质价比壁垒,推动手机行业向品质至上长期主义的方向发展,让硬核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日常所需,助力科技创新红利惠及更多消费者。


来源:36氪

 

2025-07-17 14:01

印度从美国的能源进口额有望从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

发布时间:2025-07-17 14:00:21


据报道,印度从美国的能源进口额有望从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第一财经)


来源:36氪

 

2025-07-17 14:01

中国中铁等在内蒙古投资成立立体交通建设发展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17 13:59:12


36氪获悉,爱企查App显示,近日,内蒙古立体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李鹏,注册资本4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民用机场运营、商业非运输、私用大型航空器运营人、航空器代管人运行业务等。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内蒙古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来源:36氪

 

2025-07-17 14:01

复旦在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接连突破,阿里云提供AI算力支持

发布时间:2025-07-17 13:54:57


36氪获悉,复旦大学在医学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继发现帕金森病(PD)全新治疗靶点之后,阿尔茨海默病(AD)早筛早诊检测试剂也将于今年末上线各大医院和体检中心。这些研究均由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联合打造的CFFF平台提供AI算力支持,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科研进展。


来源:36氪

 

2025-07-17 14:01

台积电:第二季度3纳米制程晶圆出货量占晶圆总营收的24%

发布时间:2025-07-17 13:53:59


台积电表示,第二季度3纳米制程晶圆出货量占晶圆总营收的24%;5纳米占36%;7纳米占14%。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定义为先进制程)占晶圆总营收的74%。(财联社)


来源:36氪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