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远方 - 动态 - 第 28 / 1320 页
2025-07-16 20:00

嘉和美康:股东国寿成达累计减持3%公司股份

发布时间:2025-07-16 19:09:12


36氪获悉,嘉和美康公告,股东国寿成达(上海)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于2025年5月26日至7月15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127,566股,占公司当前股份总数的3%,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减持完成后,国寿成达持有公司股份12,684,50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22%。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距离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还要几个三周年?

发布时间:2025-07-16 18:12:00


家装,向来不是性感的产业。它不像新能源汽车那样赚足了公众的重点关注,也不像AI那样拥有天花板极高的叙事空间。对资本来说,它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对创业者来说,它是一个准入门槛极低、标准化极差的生意。

正因如此,在过去两年中,家装领域出现了一连串信任危机:住范儿暴雷、好好住关停、东易日盛被拍卖……大众对于居住体验的需要,反而成为了一场关于信任、理性和技术底线的公共赌局,最终导向对企业基本经营能力和长期主义精神的严苛考验。

而在这种动荡中,有一个名字格外“不合时宜”:栖息地。

这家由前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创办的智能住宅品牌,成立于2022年,一直主张“用造车的方式造家”。一开始听起来像是科技人对生活方式的浪漫臆想,如今却在2025年行业信任塌方的当口,迎来了自己的三周年。

这不禁让人想问:在行业纷纷“转身”的三年里,栖息地留下了什么?又坚持了什么?

 

三年前,当沈亚楠第一次提出要“造房子像造车”,许多人听完的第一反应是“不太现实”。毕竟“装修”这件事,听起来太土太散,没有科技光环,也没有产业链纵深,更像一个复杂但低端的服务业:靠包工头、靠经验主义、靠用户自己踩坑成长。

它长期以来都不被当作一个正经的“产品”,而更像是用户不得不经历的“过程”。

而沈亚楠显然不满足于把“住”当成一场被动体验。他曾参与过理想汽车的0到1搭建,也是新能源浪潮的亲历者,对“产品”的理解,不仅是要有技术含量,更要有边界、系统性与用户视角。正如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那样,家装之所以让人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可控性、透明度和体验一致性。

他说:“2007年我第一次装修,到2021年再装第二套房,发现15年过去了,这个行业竟然没有任何进化。”

这个判断不是情绪化抱怨,而是产业视角的冷静反思。相比汽车、手机、家电等领域在过去十年完成的几轮系统性重构,家装几乎还停留在“拼人手”和“靠预算”阶段。在传统理解中,家装是一个“定制化服务过程”,没有统一产品定义,也没有可量化的交付标准。设计图纸、施工工艺、供应链协作、交付品质等环节全靠经验和博弈,最终结果常常是“用户受气、商家挨骂”。

也正因此,栖息地的创立初衷,显然不是冲着“装企”来的。沈亚楠要切入的,不是一个服务市场,而是一个被错置了产业逻辑的消费赛道,那叫“居住改善”。

于是,栖息地从第一天起就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家装公司”。它更像是一家“制造住宅终端设备”的产品型公司——有研发、有质量控制、有数字孪生系统、还有车规级的工艺管理流程。

它所做的,就是把家装这件事,重新“产品化”。这一逻辑固然不符合传统家装行业的认知,但是如果延续工业产品的思维路径,把“家”作为一个产品、一个空间到场景的系统集成,就不难理解了。

具体落地,是用一体化标准化的系统逻辑,去重构居住空间的硬件与软件协同。它不是在解决“装修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回答“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命题。

在2025年正式发布的旗舰产品L32,或许更为直观。栖息地将家的概念类比为“空间智能终端”,整合空气、水、电、光四大环境系统,搭载AI Agent将智能推理与居住行为结合,打造出一个可以“进化的家”。

简而言之,栖息地所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功能集成”,而是将生活体验进行技术与结构还原之后的系统重建,以“造车”思路,实现产品交付的一致和可控,最大程度压缩不确定性。

也正是它与传统装修业最大不同:前者是系统工程,后者是人工调和。一个靠流程保证一致性,一个靠“老师傅”经验尽量少出错。

从这个意义上说,栖息地不是在卖一套装修方案,而是第一次真正做出了一个“家庭操作系统”。

这种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家”这个古老概念,重新赋予了可量化、可复制、可演进的现代工业形态。而这种产品思维,也恰恰是家装领域过去几十年一直缺失的部分。

因此,回看栖息地提出“像造车一样造家”的这句话,或许最初听起来有些浪漫甚至不合时宜。但三年过去,它至少已经证明了一件事:住宅,是可以被当作产品去打造的。而当产品逻辑真正渗入这个传统行业,也许它就不再只是家装,而是一个被长期误解的、值得被重新定义的产业。

三年过去,栖息地确实变了。

它从一个实验性的跨界创业项目,成长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八城、拥有自建制造能力与销售网络的智能住宅品牌;从最初的技术模型、生活方式概念,到真正落地交付首代产品L32,并逐步进入2.0时代的智能化演进周期。最重要的是,它完成了从理想主义走向商业现实的第一轮闭环验证。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所依靠的不是互联网式的流量营销,而是一种近乎工业产品思维的稳步推进:产品逻辑先行、系统标准为底、用户体验向内求证。栖息地没有做爆款促销,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但它却获得了行业出乎预料的认知密度与关注热度。2025年的家装行业风雨飘摇,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它反而像一块真金,越在高温中越显本色。

最大的变化,也许来自创始人沈亚楠本人。在创立初期,其更多讲的是“方法论”:如何用科技普惠推动产品交付的一致性,如何通过设计平权打破审美歧视,如何通过系统整合重构装修产业链。但到了三周年这个节点,他谈得最多的,是“信任”与“认知成本”。

作为一个并没有历史原型可参考的新物种,“智能住宅终端”这一概念需要用户从认知上重构对“家”的定义: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装修”,也不是带AI的“智能家居组合”,而是一种空间即产品的系统方案。这种理念,从技术可实现,到用户愿意理解、接受、下单,中间横亘着巨大的转化鸿沟。新品类没有既有赛道可以抄,也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借力,它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做“引导市场认知”的事。

“我们一开始以为最难的是把房子做出来,后来才发现,最难的是让用户相信这件事值得做。”沈亚楠坦言。他认识到一个新品类的真正挑战,往往不是技术门槛,而是用户愿不愿意重新理解你。

而另一处关键变化,则是合伙人兼COO闫佳的加入。如果说沈亚楠代表的是技术系统逻辑,闫佳带来的则是行业路径与组织成熟度。

她曾在博洛尼、爱空间等企业一线工作多年,见证了家装从“定制化设计”走向“整装1.0”,再进化至当下强调交付效率、场景整合的“整装2.0”阶段。在她看来,传统家装已经陷入效率瓶颈,而栖息地的做法,刚好踩在行业向“产品型整装”过渡的临界点上。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拼施工队,第二阶段是拼套餐化选品,那么第三阶段就一定是拼产品化、智能化和品牌及沟通”闫佳对36氪表示。

不过,在所有这些变化之中,有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

最核心的,是栖息地从一开始就没有改变的“第一性原则”:想要为用户带来的“幸福的家”,一个承载美好关系、自然优雅、健康舒适的空间。

这个初心,没有因为现实的碰撞而偏移。这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却贯穿在L32的设计逻辑中。从厨房的开放式布局,到家庭影院的保留,再到光照系统的情绪调节算法,每一处都在默默回应着一个问题:当代中国家庭真正需要怎样的生活体验?

就连空气系统的设计,栖息地也不是只追求参数最大化,而是选择用自适应调节与AI算法组合,创造最“有感知差异”的舒适感;而在水系统中,无论是儿童防烫的细节,还是滤芯监测、冷热调节、紫外杀菌等配置,都不是简单的“技术堆料”,而是源于对家庭使用真实场景的理解。

沈亚楠在内部公开表示,“我们当然在追求效率和增长,但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这个家,是不是让人觉得值得住下去。”这句话,在市场激烈波动、用户信任流失的2025年,听来反倒更有分量。

而正是这种“不是为了交付,而是为了生活本身”的设计动机,构成了栖息地品牌最独特的价值底色。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已开始出现用户的自发分享,从空气系统的舒适性到光照调节对睡眠质量的提升,再到儿童对净水系统使用后的反应,都围绕着“安心”、“值得”、“好住”这些关键词自然扩散。

这些UGC,或许不像官方数据那样锋利,但它们组成的,是用户真实生活中最微妙、最难被替代的品牌感知。

今天的栖息地,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消费情绪收缩的大背景下,家装依旧不是“高频决策”;在信任透支的行业生态中,用户对“装修公司”天然警惕。而一个定位为“智能住宅”的新物种,在缺乏参照系的市场中,还要面对更高的教育成本和成交转化难度。

比如在L32的正式发布会之后,用户的认知呈现明显分化——它是高配装修套餐?是智能家居方案?还是一个超级精装产品?这些模糊定义,恰恰说明了新品类的双刃剑:你独一无二,也意味着你需要独自解释一切。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从0到1”的定位,让栖息地握住了通往下一个十年的机会。

随着智能居住理念逐渐从“功能堆叠”走向“系统集成”,消费者也在从被动接受信息走向主动筛选价值。在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形容把L32形容为“美貌和智慧并存”,也有人在栖息地官方账号下面评论,“谢谢你让我觉得再次相信生活可以是美的。”这种反馈,虽然还远未形成规模爆发,但已透露出潜在市场中对新标准、新体验的渴望。

如果说过去的三年,是从概念到实物的跃迁;那么下一个三年,则是从单点创新到生态构建的过程。一个理想的“栖息地”,从来不是某个单品的成功,而是重新定义“居住”这件事本身。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装修中“学会妥协”,栖息地试图做那个“还想坚持一点标准”的人。它的产品,未必适合所有人,但它想解决的问题,是每个中国家庭都会遇到的:一个真正能安心住下去的空间。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再多几个三周年去回答。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广州港南沙港区首条美国西海岸快线首航,14天可达洛杉矶

发布时间:2025-07-16 18:58:13


7月16日,随着一声清亮的汽笛声,“仁建8”轮缓缓驶离广州港南沙港区,标志着广州南沙首条点对点直航美国西海岸的精品快线正式开通首航,可实现14天直达美国洛杉矶。该航线由合德海运独立运营,共投入5艘船舶按周班运行,挂靠港序为南沙港一期(CNNSA)至洛杉矶港WBCT码头。(央视新闻)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北方电力(山东)集团有限公司完成3亿元A+轮融资

发布时间:2025-07-16 18:49:35


36氪获悉,北方电力(山东)集团有限公司完成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北方康源领投。资金已明确用于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和光伏技术推广。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合盛硅业:控股股东拟转让公司5.08%股份给肖秀艮

发布时间:2025-07-16 18:49:03


36氪获悉,合盛硅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宁波合盛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肖秀艮转让其持有的60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08%。本次股份协议转让不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转让总价为26.34亿元。转让双方不存在关联关系,本次协议转让尚需经上海证券交易所合规性审核,并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股份转让过户登记手续。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报告:2025年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

发布时间:2025-07-16 18:42:30


36氪获悉,Counterpoint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2%,主要受北美、日本和欧洲市场的拉动。三星保住全球市场第一的位置,并在前五大厂商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这一表现得益于其在各区域的韧性表现以及A系列中端机型的升级发布。苹果延续增长势头,2025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4%,在北美、印度和日本均保持强劲表现。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美关税政策致使公司增长前景不明

发布时间:2025-07-16 18:34:44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ASML)当地时间7月16日警告称,受美关税政策影响,该公司可能无法在2026年实现增长。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富凯当天表示,该公司仍在为2026年的增长努力,但目前无法保证这一点。该公司表示,与整个半导体行业一样,阿斯麦公司越来越容易受到美国潜在贸易限制的影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尤其是在4月之后,该公司的机器及其生产的芯片价格出现上涨,市场环境依然充满挑战。(央视新闻)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邮储银行:拟出资100亿元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7-16 18:33:19


36氪获悉,邮储银行公告,拟出资人民币100亿元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中邮投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100亿元,将作为本行全资一级子公司管理,具体业务范围以有关监管机构批复为准。中邮投资将严格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做好风险管理基础上开展各项业务。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强生Q2营收237.4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

发布时间:2025-07-16 18:27:19


强生2025年Q2营收237.4亿美元,市场预期228.58亿美元,上年同期224.5亿美元;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2.77美元;预计全年调整后每股收益10.8美元至10.9美元;预计全年销售额932亿美元至936亿美元。(财联社)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物产环能:拟14.57亿元收购南太湖科技100%股权

发布时间:2025-07-16 18:23:15


36氪获悉,物产环能公告,公司拟以自筹资金14.57亿元受让美欣达欣旺能源有限公司持有的湖州南太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南太湖科技为浙江省内热电联产领域的成熟企业,物产环能看好热电联产行业及标的公司发展前景,提升公司在热电联产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也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新奥集团:累计投入超40亿元,支撑“玄龙-50U”等关键项目

发布时间:2025-07-16 18:16:58


36氪获悉,由新奥集团主办的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在河北廊坊启幕。会上,新奥集团宣布其“玄龙-50U”装置首次达成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下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据介绍,新奥已累计投入超40亿元,支撑“玄龙-50U”等关键项目,并组建300余人的国际化团队,通过校企联盟、共建实验室推动人才培养与前沿研究。此外,新奥还启动了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吸引19所机构的160名研究人员提交27份提案,最终18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泰国央行对美国关税引发的进口激增表示担忧

发布时间:2025-07-16 18:07:25


泰国央行行长塞萨普特・素蒂瓦塔纳鲁普(Sethaput Suthiwartnarueput)表示,泰国央行担心,在美国高关税税率的影响下,部分本土产业可能难以承受进口激增带来的冲击。塞萨普特称,泰国应侧重于救济措施和企业转型,以应对全球贸易战的影响,而非短期的出口和投资波动。(新浪财经)


来源:36氪

 

2025-07-16 19:00

胡润研究院: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入选《2025全球独角兽榜》

发布时间:2025-07-16 18:00:27


36氪获悉,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入选该榜单,其估值为33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197位。据了解,新瑞鹏是此次上榜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宠物医疗领域代表。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施耐德据称正洽谈收购淡马锡在印度合资企业中的股份

发布时间:2025-07-16 17:53:19


据知情人士透露,施耐德电气正考虑从少数股东淡马锡控股手中收购其在印度合资企业的剩余股份。因相关商议属于机密,这些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施耐德正洽谈收购这家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持有的施耐德电气印度私人有限公司35%的股份,交易价格约为10亿美元。他们还表示,若达成潜在交易,包括债务在内,整个合资企业的估值约为50亿美元。(新浪财经)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平高电气:中标国家电网项目合计金额约14.50亿元

发布时间:2025-07-16 17:44:00


36氪获悉,平高电气公告,公司及子公司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5年第四十三批采购(输变电项目第三次变电设备(含电缆)招标采购)等项目的中标单位,中标金额合计约为14.50亿元,占2024年营业收入的11.69%。此次中标项目包括组合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器、互感器、开关柜等产品。合同条款存在不确定性,对公司当期业绩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具体内容以最终签署的合同为准。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腾讯控股遭南向资净卖出17.57亿港元

发布时间:2025-07-16 17:39:01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16.03亿港元。美团-W、建设银行、康方生物分别获净买入8.57亿港元、7.59亿港元、1.3亿港元;腾讯控股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17.57亿港元。(第一财经)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拓新药业:拟对仅三生物增资1000万元,仅三生物实现了高纯度麦角硫因的制备

发布时间:2025-07-16 17:34:11


36氪获悉,拓新药业公告,公司将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对江苏仅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仅三生物”)进行增资。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仅三生物1.75%的股权。仅三生物成功实现了高纯度麦角硫因的制备,其主要产品包括麦角硫因护肤品、口服胶囊、洗眼液等。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福莱新材:股东进取管理公司拟减持不超过1.33%公司股份

发布时间:2025-07-16 17:30:26


36氪获悉,福莱新材公告,股东嘉兴市进取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762,500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33%,减持股数不超过其持股总数的25%。减持期间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新疆天业:年产22.5万吨高性能树脂原料项目成功打通全流程

发布时间:2025-07-16 17:25:30


36氪获悉,新疆天业公告,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年产22.5万吨高性能树脂原料项目,已由全资子公司新疆天业汇祥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实施,并成功打通全流程,顺利产出高性能树脂原料。但项目全面达产尚需一定时间,且市场变化等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存在效益不达预期的风险。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苏宁易购:推出空调最快24小时极速送装、风扇最快30分钟送达等服务

发布时间:2025-07-16 17:21:57


36氪获悉,苏宁易购启动“清凉守护计划”,空调、风扇等清凉家电选、送、装、修全链路提速,推出空调最快24小时送装、风扇最快30分钟送达、家电维修最快2小时上门等服务承诺。多个地区延迟服务时间,从周边城市抽调工程师组成“清凉冲锋队”,增援空调送装。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北鼎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582.88万元,同比增长74.92%

发布时间:2025-07-16 17:20:03


36氪获悉,北鼎股份发布2025年上半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32亿元,同比增长34.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82.88万元,同比增长74.92%;基本每股收益0.1721元。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机构:英伟达H20出口解禁助力需求释放,预估中国外购AI芯片比例将回升至49%

发布时间:2025-07-16 17:14:28


36氪获悉,集邦咨询表示,美国有望允许NVIDIA(英伟达)恢复对中国市场销售H20 GPU,政策转折将有助带动当地AI与云端业者的需求回补,预期H20将重新成为该市场高端AI芯片主力,带动HBM需求同步增加。依最新形势推估,在NVIDIA可能将冲刺原定出货目标下,集邦咨询据此调升中国AI市场外购NVIDIA、AMD(超威)等芯片比例到49%,先前考量出口禁令预估值约42%。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亚马逊海外购首届“海折节”整体订单量实现翻倍

发布时间:2025-07-16 17:10:54


36氪获悉,亚马逊海外购宣布,其首届“海折节”夏日大促已于7月12日圆满收官。据了解,“海折节”期间,亚马逊海外购整体订单量实现翻倍。其中,鞋靴、电子、个人护理等十几大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0%;超2400个国际品牌销售额实现同期翻倍。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ST恒久:目前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发布时间:2025-07-16 17:08:49


36氪获悉,*ST恒久公告,公司股票于2025年7月14日、7月15日和7月1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2%,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经核实,公司目前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


来源:36氪

 

2025-07-16 18:01

我国提出的全球首个《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发布时间:2025-07-16 17:06:03


由我国提出的《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提案近日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功立项,得到了德国、日本、芬兰等国的大力支持,是全球首个应用于电力储能领域的超级电容器国际标准。(央视新闻)


来源:36氪

 

2025-07-16 17:00

「烟山科技」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加速MicroLED芯片研发和量产 | 36氪首发

发布时间:2025-07-16 16:19:31


文|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36氪获悉,MicroLED芯片公司西湖烟山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山科技”)近日宣布完成近亿元的Pre-A轮融资,由深创投、常春藤资本、莫干山基金及联想创投联合投资,创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融得资金将用于公司垂直堆叠单片全彩MicroLED产品的开发以及量产线的建设工作。

烟山科技成立于2022年5月,是一家依托于西湖大学产学研合作背景,致力于全新一代 MicroLED 技术开发的科技公司。

通过自主研发的晶圆级三色薄膜集成、混合键合、高通量外延生长等多项核心技术,烟山科技解决了MicroLED在量产落地及应用上的诸多卡脖子问题,为客户提供高光效、低能耗、宽色域、长寿命的MicroLED全彩显示芯片。

在产品矩阵上,烟山科技是少数在 “微显”与“直显”双领域布局的公司,这得益于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多样化的客户渠道。在微显领域,烟山科技提供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AR眼镜、微投影等场景;而在直显领域,烟山科技则主要提供芯片产品,覆盖商显、TV、手表、透明屏等多类应用。

 

烟山科技生产线       图源:企业授权

本次获得融资,烟山科技将加速其产品的研发进度,并启动其量产线的建设工作,在2025年实现大尺寸下单色产品的量产出货以及全彩产品的产品验证,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高均一性、高光效率的顶尖MicroLED产品。

对于此次融资,烟山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孔玮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获得本轮投资机构的支持,烟山科技采取垂直堆叠单片全彩技术路线,产线建设标志着烟山量产技术打通,产线落成后公司将具备单片全彩芯片及模组批量生产供货能力。

深创投投资总监黄天祥表示:MicroLED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显示的终极方案。该行业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探索和收敛,三色垂直堆叠路线已成为目前硅基Micro-LED性能最优的解决方案。西湖烟山科技在III-V族化合物材料体系、Micro-LED外延、剥离键合等前道工艺均有深厚积累,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能够在“微显+直显”两个领域同时布局的创业公司,可以提供高亮度、高光效、低能耗、宽色域和长寿命的全彩显示芯片。随着公司技术不断的升级突破,以及产线的落地优化,成本会不断的降低,有望在即将到来的AR眼镜浪潮中成为破浪前行的领航者。

常春藤资本投资董事薛玉梁表示:常春藤资本长期关注显示工业并在行业上下游进行了一系列布局,烟山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MicroLED厂商,率先突破了材料和工艺等量产瓶颈,希望再接再厉,成为显示芯片行业的中流砥柱。

莫干山基金方面表示:Micro LED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凭借微型化、低功耗、高亮度等突出优势,正迎来在车载、可穿戴设备、近眼显示、商业显示等多领域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西湖烟山依托红光氮化镓及低温氮化镓薄膜剥离等核心技术,不仅成为行业内少有的掌握底层创新技术的企业,更成功打通全工艺流程,为破解量产良率低、全彩化显示方案成本高昂等商业化难题提供了关键路径。我们深度看好西湖烟山构建的技术壁垒与团队强大的执行力,坚信在创始人孔玮博士的引领下,行业单片全彩的突破性时刻将加速到来。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表示:Micro-LED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的代表,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低功耗、长寿命等核心优势。烟山科技具备从材料到器件的全链条技术积累,对于解决MicroLED性能及量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工艺沉淀,并同时布局“微显 + 直显”两大垂直领域,在技术及商业化方面都具备领先优势。联想创投将携手烟山科技,双向赋能,共同加速显示技术在数字化变革中的融合与发展。


来源:36氪

 

2025-07-16 17:00

前飞书副总裁创业项目又融资,他还对AI应用提出7条暴论 | 涌现36人

发布时间:2025-07-16 14:44:22


涌现(Emergence),是生成式AI浪潮的一个关键现象:当模型规模扩大至临界点,AI会展现出人类一般的智慧,能理解、学习甚至创造。

「涌现」也发生在现实世界——硅基文明一触即发,AI领域的创业者、创造者,正在用他们的智慧与头脑,点亮实现AGI的漫漫征途。

在新旧生产力交替之际,《智能涌现》推出新栏目「涌现36人」,我们将通过与业界关键人物的对话,记录这一阶段的新思考。

文|邓咏仪

编辑|苏建勋

访谈玉伯,很难。他不仅有自己的小宇宙和即刻账号,经常发表一些很有“人味”的观点,如果你去搜关于玉伯被采访的播客,更是满满一屏装不下的历史记录。

他的经历已经在不同场合叙述过多次:2008年进入阿里,做过技术、做过内部颇有口碑的文档产品“语雀”,管理数百人的团队,再到字节担任飞书产品副总裁。

在创立新公司YouMind后,玉伯带着十余人的团队做创作者AI工具,希望为各种类型的创作者——记笔记、写文章、做播客、做视频、写小说的创作者,提供一站式 AI 创作工作间(AI Creation Studio)。

近期,YouMind也正式完成了第二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千万美元。

在跳出大厂创业后,玉伯不止一次表示,厌恶“大厂高管”的标签,有人直接称呼他为“叛逆高P”。

不过,玉伯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他乐于表达,且姿态真诚,就像他的社交平台签名所说:“一个诚实的人。”

 

△YouMind的初始界面,从一个输入框开始创作 来源:YouMind

压力给到了我们。在听完、看完玉伯的大多数访谈内容后,我们在杭州见到了他,谈话起点也从更本源的、做产品的动力开始:“你是物理系毕业,之前的几份工作经历也更偏效率产品的开发,为什么想要做一款创作者产品?”

“这个问题还真没人问过。”玉伯说,随即他又用一种害羞的语气告诉我们:“你们可能不会想到,我的高考语文作文是满分,在大学里还出过诗集。”

玉伯在公众表达上非常活跃,在阿里时,就因为在内网敢说真话被很多人视为“嘴替”。创立YouMind后,他一直和创作者保持高频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环境和习惯。

2023年,ChatGPT爆火不久,类似Rewind.ai这样的产品,曾经是人们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雏形的想象——它能记住一个人的所有信息,从而给出更懂你的答案。

但在和几百个创作者聊天后,玉伯想问一个问题:“人类真的需要记住这么多信息吗?”

他认为,AI的“遗忘”,是一种很好的特质。

这也决定了YouMind的定位——不是类似Evernote、Notion这样的知识库,也不是钉钉、飞书文档这种主打协作的效率型工具。

YouMind专注在时效性更强的、基于项目的创作场景。“比如很多创作者来采访嘉宾,要写文章,一般提前两三天才会开始准备,YouMind就是为这准备的。”玉伯举了个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一位小红书创作者,如果看到2025年的苹果发布会WWDC,想写一篇小红书笔记进行总结,TA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

打开YouMind,新建一个创作板(Board),输入“WWDC 2025最新资料”;

等待AI搜索并整理好资料,进入Board工作区;

在右侧的工作区,用户能够选择查看AI保存和整理好的各种资料,过程中可以记笔记、搜索更多资料、修改报告等等,在学习中也完成了创作。

 

△来源:YouMind

简单来说,YouMind不希望成为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把所有信息塞进去,而是想做“AI时代的纸和笔”——直接把纸笔递给用户,让他们马上开始创作。

创作的“冷启动”时间会被缩短很多。无论是做一个PPT,还是写一篇笔记,如果创作者难以动笔,YouMind的AI助手能迅速给出思路、帮助找资料、写草稿、配插画等等,陪伴用户一起创作。

但在产品上克制的反面,是YouMind对内容形态的野心。

对YouMind的演进路线,玉伯用了8个字来概括:“万物化稿,稿生万物”。在未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模态的内容之间,一定可以相互转换。AI应用创业者要做的,只是要跟着底层的模型不断演进。

在刚刚过去的6月,YouMind已经更新到了“0.3版本”:提供找资料和写稿的一体化 AI Agent 体验,同时 iOS App 也已上架第一版(搜索 YouMind 可下载)。接下来,YouMind很快也会上线多模态的相关功能。

2025年,基座大模型厂商依然处在风口浪尖之上,而火热的具身智能公司俨然有着“大跃进”的势头。选择在相对小众的赛道上创业,玉伯保持着他的诚实一面——在AI应用的观察上常有“暴论”。比如,花数年时间找PMF是正常的;而很多伟大的公司,刚开始的业务起点也都无人看好。

我们将玉伯的观察和观点,浓缩成了一篇集锦:

在我的定义里,AI还是辅助人的存在。

YouMind的核心其实是用AI降低创作的门槛,让那些对创作有向往,曾经写过一些东西,后来又没能坚持重新创作的用户,重新开始创作。

但创作的上限、风格依旧是人去决定的。比如,我来使用,就是玉伯的风格,只是以前你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但现在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个小编,或者小助手。

比如,你可以让YouMind根据当前文档的内容,帮我配两三张图,然后AI就开始给我们配图了。配完之后,AI甚至可以一键插入图片、改成小红书版式等等,让AI承担可以重复的、非创意的部分。

我们的0.1版本,功能类似于一个收藏夹,一个剪藏插件。通过浏览器插件、IOS端,用户可以一键将视频和文章收藏至YouMind。

0.2版本,你可以认为是一个Office、一个Word,只是这个Word带了资源管理和AI辅助,类似编程里的IDE(集成开发环境),那我们做的就是ICE(集成创作环境)。

0.3版本就是刚上新的这个版本,带了Agent功能,希望帮用户解决一个创作中很大的难点:怎么开始创作。

以后我们会往多模态走,我非常笃定“稿生万物”这个方向。接下来就是多模态,这个是我们一定会做的。

很多人说,AI公司几个月就能找到PMF,好多都是假的。

我比较喜欢研究那些比较长周期的产品,比如Figma、Notion、Linear。比较不错的独角兽企业,甚至百亿以上的公司,它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找到PMF时间至少三到四年,有的甚至长达七八年。平均下来,大约3.5年。

“创作者工具”真的能称得上是一个AI创业机会吗?

我想反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创业?我自己的理解是,“创”比“业”更重要。

创业,我觉得这个名词某种意义上被互联网搞坏了。楼下开一个小餐馆,那也是创业。

创业嘛,大家都知道是九十九死一生,有时候就是在赌一些点,当年小红书也没有人看好的。

我这次创业的核心,首先是得养活这个团队,把用户服务好,达到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YouMind一开始就是一个收藏夹,用浏览器插件把你看到的视频文章一键收藏到YouMind,到了最新的0.3版本上新了Agent功能。

但我们更多的并不是想做一个垂类的Manus,更多想做的是类似Gamma所做的事。

我们更想解决“空白问题”。很多时候,你打开一个PPT页面,最难的其实是那片空白,很多人就会在那停住,不知道写什么。Gamma做的就是,你把想要的结果描述出来,我先帮你找一堆资料过来,然后写一个初稿。

本质上,那个作品很多时候不能成为成品,但你会有一个创作的起点。

现在“Agent”(智能体)很火,我觉得实际上,Agent是面向VC的概念。

无论是使用飞书还是钉钉的Agent,这些工具都是为了自动化处理任务。它们结合了当前的大语言模型技术,能够自动执行一些任务,现在这种技术都可以被重新包装成“Agent”。

我觉得Agent最后会变成一种技术层面东西,Agent是一种中间件,或者是一种技术手段、技术概念。

这些概念其实并不重要。对用户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AI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特定场景中实现什么目标。

Agent不是未来,至少不是面向用户的未来,用户哪知道什么叫Agent?

YouMind从上线第一天就有付费用户,现在定价是20美元/月,国内是200元/年,定价马上会往上调整。

我们希望从第一天起就筛选出精准的付费用户。从0.1到刚更新的0.3版本,我们每推出一个版本,都会吸引一部分愿意为此功能付费的用户。 第一波用户,很多都是被剪藏功能吸引过来的,他们很希望手机端快点推出,因为很多阅读不发生存在PC端,发生在手机端,大家把各种情况下的要保存的资料,能够统一保存到一个地方。

不过,我们发现之前很多人都是收集了一堆资料,但是再也不阅读了。我们在推出0.3版本之后,吸引了一批已经有更新频次、正在开始在创作的第二波用户,算是专业创作者。

专业创作者是我们的头部付费用户,同时有很多想尝试内容创作的用户,也给我们付费了。

其实我们没有太多去研究用户画像。这也是受到梁宁《真需求》的影响。他讲的是,其实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不是研究用户画像,而是研究用户人设。

更多是在看他们用我的工具在做什么,他的需求在什么地方。

只要他用我的工具写Newsletter,用户是一个大叔,还是一个大学生,无所谓。

本质上,C端产品是吸引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一波人,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画像。

我们的做法实际上是基于文化差异进行区分。首先我们是面向C端,Day 1就全球化的产品。

我们的产品设计比较偏欧美新设计风格的。典型的用户,可能就是喜欢苹果风格,比较简洁的布局。这些用户集中在美国、欧洲、新加坡,也有一些在中国。

但我们的产品比较少能吸引到日本用户。这是因为日本的很多网站,他们排版非常密密麻麻,对产品的信息密度的要求更高。

很多产品的调性,就已经决定用户群有多大了。

 

△来源:YouMind

AI会“遗忘”,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特质。

本质上,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这个是积极心理学里有的理论,人的注意力应当更多的关注当下和未来,这一定比你的过去重要。

现在有很多产品主打Second Brain(第二大脑),让AI能够帮你记住你的所有信息。需要回忆的时候,可以随时给你们调出来。

比如前两年很火的项目Rewind AI,主打是把你所看的东西都记下来,但是这个过程,本质上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某一天,如果拍下了你看到的一朵云,把那朵云记下来真的重要吗?你未必真的在看那个云,可能明天你就会忘了。

真正需要这些信息的,可能是一些特定的Agent,比如你手上的手表,需要记录你的健康信息。

在YouMind的产品上,这也是一个差异化的、现实的取舍,无论是从用户需求还是成本来看。模型很难完全真的记住所有信息,你和ChatGPT多聊一点,聊长一些,ChatGPT也会开始记忆混乱的。

很多通用的大模型已经是最强的第二大脑了,如果拼记忆能力,我们很难拼过这些大模型。

人类视觉的比特率非常高,看到的东西进到大脑里,已经是几个量级的损耗。最后我们能够记住的,可能只有几个比特的信息。我们看不见的信息,远多于我们能看见的信息。

从信息筛选、抽象,到塑造了个人认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实际上也形成了人类共有的知识,共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个人觉得,人的脑容量有限,这是生物学上很好的设计,否则你永远被你的过往困扰。

什么东西可以遗忘,什么东西不能忘?

现在,YouMind借鉴的是一套知识管理的理论,叫“PARA方法论”。

我们做任何事情通常会有一个项目(Project),有时间节点,或者是一个兴趣点(Area),归成这两类项目。

这个项目是持续进行的,然后是Para模型中的R,指的是项目中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文章、录音等。

最后,A是至关重要的,即归档(Archive)。

YouMind的逻辑是,专注在当前的P(Project)和A(Area)。当你是活跃的状态时,我们会希望你打开YouMind,很快地和这些内容做交互,但在Archive之后,成为历史资料后,应当尽可能从你的历史记录中消失,除非你再次激活它们。

YouMind更想做的,还是降低人类的创作门槛。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以前,摄影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人们需要拿着相机去摄影,但随着手机摄像头的普及,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拍照。

但就像“拍照”和“摄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YouMind可以辅助我们进行创作,但是创作的内容会受限于你的品味,这个才是内容的上限。

我们的演进路线,大的路线就是八个字,“万物化稿,稿生万物”。

“万物化稿”就是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所问,其实都可以把它变成资料,各种资料,包括本地的文件PDF word,包括你问AI的内容。

“稿生万物”,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其实会强调编辑性。YouMind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帮你找的资料,只是帮你完成初始化工作,占工作量的10%到20%,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你自己了。

硅谷那边有一些VC,比如a16z提出的“Result as a Service”之类的,我觉得很多都是炒概念。

真正的按效果/结果付费,理想情况下,这自然是很好的。

但是什么叫“效果”?什么叫“结果”?一个AI P图软件,他帮我生成了十张图,然后你可能对所有图片都不满意,以效果为准的话,我可以不付钱吗?

所以,按不按效果付费,取决于业务模式。比如对于销售或客服等特定领域,可以基于Leads(商机)数量收费,如获客或历史成交金额。

但在创作,帮你写稿之类的工作上,这很难衡量效果。

最终目前更加主流的AI产品,都走向了一个统一的一个模式,叫做中国电信模式,也就是像充话费一样,每个月按Token,超出的部分,要额外购买流量包。

AI产品的价格还是由产品价值驱动。如果一个工具对用户有用,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价值,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是专业创作者,他挣1000块给你100块是愿意的。但如果他挣不到100块,还给100块,他肯定不给。这是真正为了价值在付费。

还有另一部分付费用户,有点类似健身房的付费逻辑。他们不是专业创作者,可能就是想创作,买个“铲子”,这是先入再说的“AI设备党”。

第三类,我们叫做尝鲜者,目前大量的AI工具,试也得先付个钱。这个人群里有很多“产品蝗虫”,但里面没有很多真用户。

最近我的反思就是,更多要关注第二类用户,第二类用户的数量远大于第一波。

现在的AI产品,过早投放是有坑的。

很多产品如果疯狂在推年付的时候,很多时候本质是产品力不足。

我目前关注的是三个指标,第一个总付费用户数,第二是周留存,希望能稳定在30%以上;第三个就是付费转化率,业界标准是1.5%,达到这个就不错了。

我觉得如果这三个指标能达到不错的水平,我们就会有信心去花钱、做投放。

我现在越发接触一些美国的用户,觉得之前真的是刻板印象,就是以为美国的月亮更圆,用户付费意愿更强。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最近三四年出来的这些爆火的AI产品,Notion、ClickUp,除了产品力,他们基本主打的逻辑,底层都是人类的“爱占便宜”。

我仔细观察过Notion官网改版的每个版本。Notion一直在强调的点都是不变的,就是用我的这一个功能,就可以替换软件A、B、C。

这个宣发动作的背后,就是在帮用户算账。以前一年要花个几万美刀,现在用我一个产品,只要几千美刀,省了十倍。

ClickUp就更是了,他就主打one replaced All,然后疯狂营销。

不只是AI软件,Temu、包括大多数美国人更支持特朗普,也更加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想法,天下人都爱便宜,这是人性。

可能只有少数那些硅谷的那些精英,可能不太缺钱,贵不贵都无所谓。

做To C产品一定要接触当地的市场,一定要肉身出海吗?

我觉得有可能是幻觉。

要不要让公司出海,跟创业选什么方向非常相关。如果我选择做To B方向,蹲在国内可能是死路一条,肯定要出去,因为To B一定要见客户。身在哪个市场,拿谁的融资,非常重要。

做To C产品的话,用telegram、WhatsApp聊天,做用户访谈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去。做To C的去了美国,也许更容易接触的是VC,但是VC的需求都要特别小心。

AI创业者可能要仔细鉴别VC的需求。很多VC投资人,他们觉得要做的市场需求,往往是很小众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之前有个投资人经常跟我讲,让我做个可以放在桌子上的AI硬件,让这个硬件来主持会议。不光可以把会议录音,还可以让AI结合硬件做会议主持人,如果参会者比较啰嗦,还可以直接可以打断,让对方少说一点。这个idea看起来很fancy,但大概率是伪需求,有悖人性。

DeepSeek是火了,但是AI应用整体没有火。如果和以前做类比的话,我觉得还没有到iPhone 4,可能刚到iPhone 3时期?

AI应用整体不怎么火热。你去街上随便找个人问问,他们可能听过AI应用,用过豆包、DeepSeek、元宝、夸克,这是主流叙事。我们这些AI应用都还很少人知道,这个就是现状。

我觉得可能还要再到3-5年,才会有更多人把AI应用用起来。

不过,AI应用的创业红利期肯定到了,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2023年到2028年,这五年我觉得都有机会。

如何理解红利?

很多时候红利就是:AI的大模型逐步变得可用。我们作为开发者可以调用且相对稳定,成本也有所下降,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啥都免谈。

另一个条件是,公众对AI的认知和理解度在提高。随着很多AI应用流行,大家也知道AI是个什么东西,结合AI创业公司和基础模型的可用,中间就是应用创造的空间。

垂类模型是伪命题吗?

与其期待垂类模型,不如等什么时候出来一个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模型。

垂直模型的能力,本质上是依赖基础模型的。基础模型不往前走,垂直领域模型都很难继续做。

我研究过Post-train的原理,基座模型每上一个台阶,我们上面往往前做应用的反而很感兴趣。如果选择自己训垂类模型,成本太大了。

未来一到三年,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可能性,是会出来若干个Super App。

其实ChatGPT现在已经成为了Super App了。

在ChatBot之外的新应用场景,一定有,比如最早的AI搜索,这个和ChatBot严格意义上是很类似的品类。还有比较火的写作、AI Coding,Coding很火,是已经比较明确的的创业机会。

可能如果我不是去年出来创业,而是今年,我也很可能会做Coding方向,其实以前我做低代码的经验比做文档还多。

但如果今年我选了AI Coding,也有可能很卷,我很快就卷死了。所以这个时间早一点晚一点,其实好像不太重要。

YouMind官网:Youmind.ai

*本文插图亦由YouMind参与辅助完成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 扫码加入「智涌AI交流群」👇🏻

 

欢迎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涌现”,作者:邓咏仪,36氪经授权发布。


来源:36氪

 

2025-07-16 17:00

华宏科技: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8:38


36氪获悉,华宏科技公告, 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于2025年7月15日、7月16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况。经核实,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近期公司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公司不存在违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


来源:36氪

 

2025-07-16 17:00

上半年我国邮政寄递业务量破千亿件,同比增长16.9%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5:58


据国家邮政局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045.1亿件,同比增长16.9%。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956.4亿件,同比增长19.3%。据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8730.9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187.8亿元,同比增长10.1%。(新华社)


来源:36氪

 

2025-07-16 17:00

工资单被疯传,月薪最高13.5万元、年终奖610万元?基金公司:已报警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5:16


7月15日晚,“博时基金内部工资数据库遭泄露”一事在网络上传播。一份疑似博时基金的工资单在网上被疯传,博时基金公司内部的工号、部门、姓名、职级、薪酬等信息被泄露,其中月薪最高为13.5万元。还有一张网传图片列出了固一部多名员工的年终奖明细,奖金最高的为610万元,最低为49万元。7月16日,就员工薪资数据泄露一事,博时基金内部知情人士回应,“数据不实,不符合实际情况,且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我们已报警”。(北京商报)


来源:36氪

 

上一页 下一页